阜平脱贫了

作者: 时间:2021-05-10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

“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给阜平人民巨大的温暖和激励。8年多来,在各方力量的帮扶下,阜平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贫困面貌:2019年底全县16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提高到2020年的10830元。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骆驼湾村村口,脱贫之后的乡亲们立起几个大字: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凝聚扶贫合力

位于太行深山区的阜平县曾是典型的贫困地区:人均耕地只有0.96亩。2014年初建档立卡时,全县209个行政村中有164个贫困村,占78.5%;贫困人口10.81万人,贫困发生率54.37%。

阜平也是革命老区,是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

脱贫奋斗的号角吹响,各方力量向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阜平县汇集,各级党组织成为这场攻坚战的主心骨。河北省和保定市派出省市62个驻村工作队下沉到阜平。在此基础上,阜平县精准选派147个县直驻村工作队,实现209个行政村帮扶全覆盖,省市县209名第一书记吃住在村,推动脱贫攻坚;阜平县委牢记政治责任,突出党建引领,将抓党建与促脱贫紧紧拧在一起,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将全县划分为8个片区,坚持每周日召开常委扩大会研究脱贫工作,每月举办一次乡镇党委书记“擂台赛”;在县域内落实三级书记遍访贫困村和贫困户制度,一线掌握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地见效;坚持每月15日开展党员活动日,全面实行党员积分量化管理,鼓励党员在脱贫攻坚一线当先锋、做表率。

2020年,刚刚退休的老党员刘荣祥回到阜平县,担任顾家台骆驼湾旅游度假区项目负责人。“我1987年刚参加工作时就在顾家台村村口的一所中学,1988年在这里入党,我对这片土地有感情。”刘荣祥回忆,他当时给学生上课时经常讲:“一定要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即使留下来,也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贫困的生活。”

牢记嘱托,合力攻坚,一个个像刘荣祥一样的党员,在阜平广大农村留下了为民服务的奋斗身影。

兴起治贫产业

走进阜平县史家寨新区,这里居住着史家寨乡10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的1138户、4299人。这样的集中安置区在阜平县有39个,共有17714户、53748人受益。这39个集中安置区中,有1个紧邻工业园区、5个紧邻旅游景区,还配套建设了207个产业园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在史家寨新区周边,当地培育发展了食用菌、肉鸡养殖、硒鸽养殖、高效林果等富民产业,形成了一个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区。

“食用菌废弃菌棒和肉鸡养殖产生的鸡粪,成为林果业的有机肥,林果业又能为食用菌菌棒提供生产原料。”史家寨乡党委书记贾琇清说,为实现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目标,在史家寨新区周边形成了“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现代集约”的产业格局,能带动建档立卡户1100多人实现就业。

阜平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产业。经过深入调研论证,食用菌被确定为阜平县主导扶贫产业。几年来,阜平县已建成食用菌产业园区102个,建设高标准大棚4610栋,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增收3亿元,覆盖140个行政村,带动建档立卡人口8620户、14570人,人均年增收1.7万元。

阜平县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所合作,成立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河北农大阜平产业研究院,建设6家农业创新驿站;县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聘请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林果等领域21名专家和100余名技术人才长年驻点服务。为解决融资难题,阜平县政府成立注册资金为3亿元的惠农担保公司,与7家银行合作“风险共担”;县财政注资3000万元设立保险基金,与人保公司“联办共保”。

在科技、金融等要素支撑下,阜平县已培育出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六大产业,基本形成“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的扶贫产业体系。2020年,全县六大扶贫产业总收入11.8亿元,形成了稳固、持续的扶贫产业链条。

立起脱贫志气

阜平变了!产业多了、新房多了、收入多了。最重要的是,人的精气神更足了。

今年75岁的张朝杰于1979年至1995年担任史家寨村党支部书记。“近几年,从生活上到精神上都不一样了,住房条件跟城里一样,大家都想着把日子越过越好。留在村里的,也能就近找到活儿干。”张朝杰说。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骆驼湾村公路旁,红底金字的标语格外醒目。阜平县手工业办主任高利鹏说:“发展家庭手工业,投资小、见效快,特别是计件制的手工活,多劳多得,最能激发贫困群众动力。”

2015年,当时在著名的“箱包之都”保定市白沟镇工作的高利鹏接到新任务,去阜平县挂职。与高利鹏一起走进阜平的,还有家庭手工业模式。“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的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灵活就业,这对他们来说,增加的不仅是收入,更是脱贫的信心。”高利鹏说。

经过几年培育,阜平县15人以上的手工业加工点由2016年的14家增加到现在的223家,发展插花、纸盒、手工编织等“小手工活”项目进农户3245户,年增收1.1亿元,覆盖113个行政村,带动建档立卡人口4869户、6755人。

以前家住阜平镇龙门村干河沟自然村的韩有淑搬到龙门新区敞亮的三居室楼房后,在离家几百米的扶贫车间里找到了工作。“以前在家照顾孩子,没有收入。现在一个月平均3000多元的工资,旺季的时候大家都会来加班,做的活儿越多,收入也越高。”韩有淑说。(记者 陈发明)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